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碩士點簡介
發布人:系統管理員 發表時間:2016-04-23 浏覽次數:0次
“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學科是河北師範大學根據國務院學位辦公室關于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下增設“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專業的規定,新設立的二級學科,于2009年開始招生。
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主要圍繞1840年以來曆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産黨和社會主義道路,即中國的發展舉什麼旗、走什麼路、由誰來領導等基本問題,專門系統研究中國近現代的曆史進程及其基本規律和主要經驗的學科。課程設置:馬克思主義基本著作選讀,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基本著作選讀,史學理論與方法,中國近現代史概論,中國近現代經濟史,中國近現代政治史,中國近現代思想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進程和理論成果,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中國近現代重要曆史人物研究等。培養目标:培養高等學校(本科、專科)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以及培養本學科相關的教學、科研和理論宣傳、黨政工作等方面工作的人才。
目前該學科指導教師有教授1人、副教授1人。均為曆史學博士,分别畢業于複旦大學、北京大學,富有朝氣,學術思想活躍,形成了一個職稱、年齡、學曆與學緣結構合理的學術群體。該學科導師長期從事相關學科的本科生、碩士研究生教學和科研工作,堅持把理論研究同解析曆史進程、總結曆史經驗結合起來,在科研和研究生教育方面成績突出,近年來出版學術專著2部,在《當代中國史研究》、《抗日戰争研究》、《複旦學報》、《學術月刊》、《江蘇社會科學》、《學術研究》、《政法論壇》、《明清論叢》、《中國地方志》、《光明日報》等核心報刊上發表專業論文30餘篇,并有多篇論文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全文轉載。承擔省級以上科研課題6項,其中主持和參加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獲河北省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1項。
目前學科設有中國共産黨與中國現代化、中國近現代社會轉型與變遷2個研究方向。
1、中國共産黨與中國現代化研究
本研究方向主要内容為中國共産黨誕生及其領導中國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的曆史;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實現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從工業文明向知識文明的兩次現代化轉型,追趕、達到或保持世界先進水平的曆史進程。主要特色是:以馬克思主義為研究指南,注重比較研究,即資本主義現代化與中國現代化道路比較;1949年前後現代化道路的比較;重視中國國情和現代化理論研究;緻力于整體探讨中國共産黨與中國現代化的關系。這對于當代向現代化迅速邁進的中國而言有着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指導意義。
指導教師:張志永博士、教授,博主要從事中共黨史和中國近現代社會史研究。目前,出版兩部學術專著:分别為《婚姻制度從傳統到現代的過渡》(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和《晉察冀邊區文化建設史稿》(解放軍出版社2005年);發表論文:《抗戰時期國共兩黨地方組織關系的蛻變》(《江蘇社會科學》2012年3月)、《情感與道義:1922-1923年間北方地區工人罷工策略平議》(《河北師範大學學報》2012年11月)、《女權的缺位:大躍進時期華北農村男女平等的悖論》(《江蘇社會科學》2011年1月)、《錯位的解放:大躍進時期華北農村婦女參加生産運動評述》(《江西社會科學》2010年4月)、《革命性與鄉土性的拮抗:晉察冀解放區平山縣整黨運動探微》(《河北師範大學學報》2010年5月)、《華北抗日根據地婦女運動與婚外性關系》(《抗日戰争研究》2009年2月)、《從邊緣到主流:抗戰時期華北農村婦女特殊亞群體的演化》(《史林》2010年2月)、《政治與倫理的統一:華北抗日根據地和睦家庭的建設》(《河北師範大學學報》2009年5月)、《建國初期婚姻制度改革研究》(《政法論壇》2004年4月)、《建國初期華北農村婚姻制度的改革》(《當代中國史研究》2002年9月)等20多篇論文。主持和參加省級課題: 2002年河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重點課題“晉察冀邊區史”(項目編号:200201020),任其子課題《晉察冀邊區文化史》主持人、第1主研人,已完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2010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晉察冀邊區社會變遷研究”(批準号:10BZS055),第4主研人,在研。《晉察冀邊區史》獲2006年河北省第十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2、中國近現代社會轉型與變遷
本研究主要内容有中國傳統社會的特征及其在近代的演變、西學與中國近代思想文化的演進、中國近代的政治變革與經濟變動、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中國近代城市的生成與傳統鄉村的改變等。本研究方向的特色是涉及面寬廣,不僅要求廣泛地閱讀文獻資料,而且要掌握社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将解讀文字材料與田野調查結合起來,将史事的考證與理論的綜合結合起來。
指導教師:霍紅偉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中國近代以來的教育轉型及其社會影響、中國近代的政治變革與社會進步。目前,已發表論文:《晚清教育轉型中學政的角色轉變與裁改》(《學術研究》2012年3月)、《晚晴教育轉型與府州縣學的變遷》(《學術月刊》2010年2月)、《官紳協力與清末直隸新式學堂教育的生成》(《河北師範大學學報》2010年11月)、《清代地方官學與禮儀》(《河北師範大學學報》2009年3月)、《顔習齋:17世紀的哲學家》(《河北師範大學學報》2009年7月)、《清代地方官學的調整與新建》(《河北師範大學學報》2008年1月)、《清代地方教官的施教方式》(《河北師範大學學報》2008年3月)、《清代地方官學的恢複與重建》(《中國地方志》2007年7月)、《清代國子監的衰落與改制》(《明清論叢》,第六輯)2005年6月)、《“建設而不是破壞”:一個重要原則的确立》(發表于《河北日報》2007年11月6日)等10多篇論文。主持和參加省級以上課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清代官學在近代教育轉型中的改制與變遷研究》(12BZS052),主持人,在研;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典志•教育志》(項目編号:200410120203014)子課題“學校篇”的寫作任務,在研;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文獻《李塨集》點校(承擔《周易傳注》、《春秋傳注》、《學樂錄》等的點校任務),在研;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改制與變遷:晚清教育轉型中的官學》(項目批準号:HB2011QR54),主持人,在研。